
三极管发展历史_三极管工作状态
2024-04-11 09:25:45
晨欣小编
三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,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路中。它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朱利叶斯.伏尔特于1947年发明的,被认为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石之一。
三极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,当时的电子器件主要是二极管。二极管只有两个电极,只能控制电流的流向,无法放大电流。因此,科学家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器件来实现电流的放大。在这种背景下,三极管诞生了。
三极管包含三个电极:发射极、基极和集电极。当在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加大时,三极管内的电流就会增大,实现电流的放大,这一特性使得三极管成为了当时电子技术中最重要的器件之一。
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可以分为饱和状态和截止状态。在饱和状态下,三极管的集电极电压与发射极电压间的电压足够小,导致三极管工作在最大导通状态,电流达到最大值。而在截止状态下,三极管的集电极电压与发射极电压之间的电压足够大,使得三极管进入截止状态,电流较小。
除了放大电流外,三极管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开关、振荡器、放大器等电路中。它的小尺寸、低功耗、高频特性使得它成为了现代电子器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总的来说,三极管的发明和发展为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,它的工作状态和特性使得其在各种电子电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无论是在通信、计算机、还是消费电子产品中,我们都可以看到三极管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