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MOSFET半导体型场效应管散热在顶部
2025-03-10 11:05:37
晨欣小编
在电源应用中,MOSFET 通常采用表面贴装(SMD)封装,如 SO8FL、u8FL 和 LFPAK 等。这些器件因尺寸小、功率能力强而被广泛使用,但传统 SMD 器件的散热主要依赖于 PCB。器件的引线框架(包括裸露漏极焊盘)直接焊接到覆铜区,热量主要通过 PCB 进行传递,而其余部分封装在塑料中,仅能通过空气对流散热。PCB 的覆铜面积、层数、厚度和布局都会显著影响热传递效率,导致 MOSFET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无法达到最佳散热效果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并进一步缩小系统尺寸,业界开发了一种新型 MOSFET 封装——顶部散热封装。这种封装设计将 MOSFET 的引线框架(漏极)暴露在封装顶部,使散热直接通过器件顶部传导到散热器上,从而绕过传统通过 PCB 进行热传递的局限。
顶部散热的布局优势
1. 优化散热路径
顶部散热封装直接将裸露的引线框架与散热器连接,利用高热导率的金属(如铝,其热导率在 100~210 W/mK 之间)作为散热材料,可大幅降低热阻。散热器不仅具备较高的导热性能,还能提供更大的热质量(热容),从而延缓温度上升,提升热响应性能。
热阻公式为:
Rθ = Δx / (k × A)
其中 Δx 为热流方向上的厚度,A 为横截面积,k 为热导率。降低 Δx 或提高 k 与 A 都有助于减小热阻,使器件在高功率输入下温升更低。
2. 节省 PCB 布局空间
由于传统 SMD 器件要求将散热器安装在 PCB 背面,这通常会占用大量板面空间,限制其他元器件的布置。顶部散热器件则将散热部件置于器件顶部,使 PCB 底部可以释放出来用于其他电路或元器件的布局,从而有助于实现更紧凑的电路设计,并缩短栅极驱动信号的传输路径。
测试对比与热性能分析
为验证顶部散热封装的优势,采用相同热边界条件下测试两种封装的热响应。测试主要采用以下方法:
测试平台设计:
为确保测试的公平性,采用了两块完全相同的 PCB(4 层板,每层含 1 盎司铜,尺寸约 122 mm × 87 mm),分别搭载顶部散热封装(TCPAK57)和传统 SMD 封装(SO8FL)的 MOSFET。热界面材料(TIM)与散热器:
使用铝制散热器安装于器件上方或 PCB 下方,并采用 Bergquist 4500CVO 作为 TIM,其热导率为 4.5 W/mK。测试中设置了两种 TIM 厚度:约 200 μm 和 700 μm,用于评估厚度变化对热响应的影响。测试方法:
通过施加固定电流(利用 MOSFET 体二极管,确保栅极与源极短接)进行加热,直至达到稳态。利用 T3ster 测量加热期间器件结温变化,并将源漏电压 (Vsd) 与结温 ΔTj 进行关联,由此计算热响应(Zth,单位为 °C/W)。
测试结果表明,在 200 μm TIM 条件下,顶部散热封装的热响应约为 4.13 °C/W,而传统 SO8FL 封装约为 25.27 °C/W;在 700 μm TIM 条件下,顶部散热的热响应为 6.51 °C/W,SO8FL 则约为 25.57 °C/W。由此可见:
热阻显著降低:
顶部散热封装将大部分热量直接传递到散热器,降低了通过 PCB 的热阻,使得器件在同样条件下可以承受更高的功率输入。TIM 影响明显:
对于顶部散热封装来说,TIM 厚度的变化对热响应影响较大,表明其散热主要受限于 TIM 层的热阻。相反,传统封装由于主要通过 PCB 散热,TIM 厚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较小。
应用优势与实际意义
提升功率能力与系统可靠性:
当电流要求固定时,顶部散热封装由于具有更低的热阻,可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入或允许使用更小的散热器,从而降低整体成本;在相同芯片尺寸下,运行温度更低,提供更高的安全裕量。优化 PCB 布局与电路设计:
传统 SMD 封装需要在 PCB 背面布置散热器,限制了其他元器件的布局。而顶部散热设计解放了 PCB 背面空间,可灵活布置其他功率器件、栅极驱动电路、电容、缓冲器等,提高了电路设计的紧凑性和信号传输的优化空间。适应高功率与高频应用:
在开关模式电源应用中,良好的热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开关频率,还能保持适当的热裕量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散热路径的灵活优化:
顶部散热封装允许通过改变 TIM 材料及厚度、散热器尺寸和材质来进一步优化热响应,使得系统设计更具可控性和灵活性。
总结
MOSFET 顶部散热封装通过将引线框架暴露于封装顶部,直接将热量传递至散热器,从而显著降低热阻和热量交叠问题。测试数据表明,在相同热边界条件下,顶部散热封装的热响应比传统通过 PCB 散热的封装低得多,这使得器件可以在更高功率下稳定工作,同时为 PCB 布局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灵活性。总体而言,顶部散热封装不仅有助于提升 MOSFET 的功率能力和热管理性能,也为高密度、高性能电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更理想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