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货至:

 

 

解决准方波谐振电源的谷底跳频问题

 

2025-04-10 16:35:06

晨欣小编

在高频、高效率的开关电源设计中,**准方波谐振电源(Quasi-Square-Wave Resonant Converter,简称QSRC)**因其优良的软开关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电源、电动汽车充电桩、LED驱动等领域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谷底跳频(Valley Skipping 或 Valley Jitter)现象常常成为设计瓶颈,严重时将引发EMI升高、输出不稳、效率下降等问题。

本文将系统性剖析谷底跳频的成因、物理机制与工程后果,进而提供多种有效的工程解决策略,帮助电源设计人员构建更稳定可靠的准方波谐振系统。


二、准方波谐振电源概述

1. 基本结构

QSRC是一种以零电压开通(ZVS)为目标的DC-DC变换器,其典型拓扑包括:

  • 半桥/全桥驱动;

  • 谐振电感、电容(组成串联/并联谐振腔);

  • 同步整流或二极管整流;

  • 输出滤波与控制环路。

其开关波形近似方波,但通过延迟开通与谐振,使得MOSFET在电压谷底(Vds最低)时导通,实现软开关。

2. 开通控制:基于谷底检测

控制器在前一周期关断后,通过探测Vds或Vgs波形,等待某个谷底(Valley)点再触发下一次导通,通常称为“谷底锁相”或“Valley Lock”。


三、谷底跳频问题的形成机制

1. 现象描述

在轻载或突变负载时,开关管导通不再稳定锁定某一个谷底,而可能跳过一个或多个谷底再开通,从而引起频率抖动和周期不稳定。

表现为:

  • 工作频率忽高忽低;

  • 噪声频谱中出现低频“啸叫”;

  • MOSFET电压应力不稳定;

  • 电磁干扰(EMI)上升;

  • 输出电压纹波加剧。

2. 成因分析

成因类别

具体机制



谐振参数偏差

谐振腔L、C值偏差引起频率漂移,导致控制器无法准确捕捉谷底

负载变化过快

快速负载减小使得谐振周期缩短,控制器反应滞后导致跳谷

检测电路干扰

Vds/Vgs信号因共模干扰、PCB布局问题而失真,误判谷底

控制逻辑延迟

MCU或DSP响应时间>谷底间隔,控制信号错过最佳导通点

多谷底结构模糊

部分LLC/QSRC结构出现次级振荡,误判“假谷底”


四、谷底跳频的危害及工程影响

1. EMI超标风险

跳频会使功率器件以不稳定频率工作,导致电磁干扰谱线分布杂乱,从而难以通过EMC认证(如CISPR 22/32)。

2. 噪声与振荡

频率剧烈跳变将引起系统自激、音频噪声(人耳可听)甚至次级系统振荡,影响产品可靠性与用户体验。

3. 输出控制困难

当控制器失去同步锁相,输出反馈回路受到扰动,造成电压波动、启动失败或调光不稳(如LED应用)。


五、解决谷底跳频的工程策略

策略一:优化谷底检测电路

  • 采用差分探测Vds,增强抗共模干扰能力;

  • 低通滤波+钳位保护,去除尖峰干扰;

  • 利用高速运放+比较器,确保检测时间<谷底宽度(常为几十ns);

  • 使用数字滤波算法抑制多谷底识别误判。

策略二:谷底预判算法优化(软件控制)

  • 动态谷底窗口锁定

    • 根据历史频率平均值限制下一次谷底窗口时间;

    • 防止多谷底跳跃,锁定在合理范围内。

  • 自适应延时控制

    • 负载轻时自动延长关断时间,使控制器始终命中最优谷底;

    • 引入“跳谷惩罚”机制,避免频繁变频。

  • 滞回或“持谷”逻辑

    • 一旦锁定一个谷底点,不轻易切换;

    • 与抖动控制结合,提高系统稳定性。

策略三:硬件参数匹配与调谐

  • 准确计算谐振频率:

    fr=12πLCf_r = \frac{1}{2\pi\sqrt{LC}}fr=2πLC1

    并保证其在控制器检测能力范围内。

  • 合理设置Q值(品质因数):

    Q=RLCQ = \frac{R}{\sqrt{\frac{L}{C}}}Q=CLR

    过高Q值会导致谷底过多、不易控制;适当降低Q值有助于锁相。

  • 优化PCB布线,缩短栅极回路与检测信号通道,减少干扰引入。

策略四:选用专用控制芯片

如TI的UCC25640x系列、Infineon的ICE2HS01G、NXP的TEA1916等专用LLC或QSRC控制器,内置高精度谷底检测与跳频抑制逻辑,可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。


六、实际案例与验证

以某120W LED驱动电源为例,采用QSRC拓扑,控制芯片为自定义MCU+ADC结构,原设计在10%-20%轻载下频繁跳谷,出现EMI过限与啸叫问题。

优化方案实施:

  • 增加RC滤波器于Vds检测路径;

  • 引入软件锁相窗口限制;

  • 调整谐振电感L由13μH降为10μH;

  • 修改控制程序延迟策略;

  • 使用固件记录谷底索引,观察跳跃行为。

效果:

  • 谷底跳频现象基本消除;

  • 输出纹波下降约30%;

  • EMI测试通过CISPR 22标准;

  • 系统效率提升约2%。


七、结语

谷底跳频是准方波谐振电源中的典型稳定性问题,必须从检测机制、电路匹配与控制算法三方面入手协同解决。通过软硬结合的优化手段,可以有效提升电源系统的稳定性、电磁兼容性与用户体验

随着电源系统向更高频、更高密度演进,谷底控制策略的优化将成为谐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。建议设计者在系统初期建模仿真,并结合实际测量不断微调,以确保整体性能可靠稳定。


 

上一篇: 详解CPU卡的接口特性、传输协议与读写程序设计
下一篇: TC787在六相可控整流电路中的应用

热点资讯 - 行业资料

 

电子元器件商城价格对比:如何省钱不踩坑?
LM1117-3.3 是否可以将 3.7V 锂电池稳压至 3.3V?
为什么照明用LED都是电流驱动?
为什么照明用LED都是电流驱动?
2025-04-15 | 1032 阅读
什么是三角波载波 spwm原理中三角波载波有何作用
解决准方波谐振电源的谷底跳频问题
非均匀采样的理论基础
非均匀采样的理论基础
2025-04-10 | 1157 阅读
DTMF信令的产生分析与检测
DTMF信令的产生分析与检测
2025-04-10 | 1187 阅读
借助PAT测试实现半导体器件的零缺陷制造
收起 展开
QQ客服
我的专属客服
工作时间

周一至周六:09:00-12:00

13:30-18:30

投诉电话:0755-82566015

微信客服

扫一扫,加我微信

0 优惠券 0 购物车 BOM配单 我的询价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