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的原理结构差异?
2025-04-15 14:03:36
晨欣小编
一、基本定义与工作原理
1.1 无源晶振(Passive Crystal)
无源晶振,又称“石英晶体谐振器”,本质上是一个只能被动谐振的元件。它不具备内部电路驱动功能,依赖外部振荡电路激发其工作。
工作原理:
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;
在施加交变电压后,晶体发生机械振动;
形成电谐振回路,通过频率筛选作用维持稳定频率。
特点:
自身不产生振荡信号;
需配合MCU、ASIC或专用振荡器IC使用;
多用于成本敏感、低功耗系统中。
1.2 有源晶振(Active Crystal Oscillator)
有源晶振是指内部集成了激励与放大电路的振荡器元件,可以直接输出稳定时钟信号。
工作原理:
内部包含石英晶体、振荡电路(如反相器)、缓冲器;
通电后立即起振,输出固定频率的方波或正弦波;
输出信号稳定、驱动能力强。
特点:
即插即用,无需外部起振电路;
起振速度快,频率精度高;
多用于通信、工业控制、服务器、FPGA等时钟精度要求高的场合。
二、结构组成上的差异
对比维度
无源晶振
有源晶振
内部结构 | 仅含石英晶体谐振器 | 石英晶体 + 振荡电路 + 缓冲器等 |
起振电路 | 无,依赖外部电路 | 有,自带内部起振驱动 |
封装形式 | 简单,两脚常见(如HC-49) | 封装复杂,多脚(4~6脚SMD) |
输出信号 | 无输出 | 有固定频率输出(方波或正弦波) |
电源需求 | 无需供电 | 需额外供电(通常为1.8V~5V) |
三、性能参数对比
参数类别
无源晶振
有源晶振
起振时间 | 慢,依赖外部回路和驱动能力 | 快(一般几毫秒内起振) |
输出稳定性 | 受外围电路和温度影响较大 | 稳定性强(温补型/压控型可选) |
驱动能力 | 弱(无主动输出) | 强(可驱动多个IC) |
频率精度 | 一般(±30ppm~±50ppm) | 更高(±10ppm甚至±1ppm) |
温度特性 | 较差 | 好(可带温补功能,TCXO) |
电磁干扰抗性 | 较好 | 输出频率高,易带来EMI问题 |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比较
场景类型
推荐晶振类型
原因分析
单片机基础时钟 | 无源晶振 | 成本低,功耗小,常用于8位MCU如51/STM8等 |
高速通信设备 | 有源晶振 | 对频率稳定性要求极高(如千兆以太网、USB3.0等) |
工业控制/PLC | 有源晶振 | 抗干扰强、起振快,温度变化频繁时仍稳定工作 |
电池供电IoT设备 | 无源晶振 | 低功耗优先,匹配MCU内部振荡器 |
FPGA/SoC核心系统 | 有源晶振 | 驱动能力强,可直接作为主时钟源 |
GPS/定位模块 | 有源晶振(TCXO) | 高精度和高稳定性,适应环境温漂变化 |
五、选型建议与注意事项
5.1 有源晶振选型要点
频率精度(ppm):根据系统要求选择±10ppm、±20ppm或更低;
输出波形:选择CMOS、LVDS、正弦波等匹配驱动芯片;
供电电压:注意是否兼容系统1.8V/2.5V/3.3V;
温补要求:温度剧烈变化环境中推荐使用TCXO/OCXO;
EMC控制:输出频率高时注意PCB布线和滤波器设计。
5.2 无源晶振选型注意事项
匹配性:需与主控芯片振荡电路参数(电容、增益)匹配;
负载电容CL:需根据PCB布局实际调整,确保频率准确;
起振能力:部分低功耗MCU起振电路较弱,慎选高频无源晶振;
封装形式:如用于自动贴片,推荐选SMD封装(如3225、2520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