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揭秘 DCDC 分压反馈电阻:10k、100k 与 100k、1M 等比例放大的影响
2025-08-18 09:27:08
晨欣小编
在开关电源(尤其是降压/升压型 DC/DC)中,反馈分压网络(Rtop、Rbot) 用于将输出电压 Vout 缩放到反馈脚(FB)参考电压 Vref。很多工程师喜欢用 10k/100k 或 100k/1M 这样比值相同(10:1)的组合来设定相同的输出电压。但“相同的比值 ≠ 相同的效果”。本文从误差、噪声、效率、稳定性与可靠性等维度拆解两种选择的差异,并给出可直接落地的选型建议。
1. 基本关系与术语回顾
典型电阻分压设定公式:
Vout=Vref(1+RbotRtop)
其中 Rtop 从输出到 FB,Rbot 从 FB 到地。若比值 RbotRtop=10,则 Vout=11Vref。虽然 10k/100k 与 100k/1M 都给出同样的比值,但它们的总阻值、分压点等效阻抗完全不同,从而影响一系列关键指标。
2. FB 偏置电流与输出电压误差
2.1 误差来源
反馈脚通常存在输入偏置电流 Ibias(数 nA ~ 数十 nA,取决于芯片)。该电流流经 Rbot 会在 FB 节点产生附加电压,从而引入输出误差。可以近似得到:
VoutΔVout≈−VrefIbias(Rtop+Rbot)
结论:总阻值越大(比如 100k/1M),误差放大越明显。
2.2 定量对比(示例)
设 Vref=0.8V,Ibias=50nA:
10k/100k:Rsum=110kΩ
⇒∣ΔV/V∣≈50 nA×110 kΩ/0.8≈0.69%100k/1M:Rsum=1.1MΩ
⇒∣ΔV/V∣≈6.9%
在高阻网络下,仅几十 nA 的偏置电流就可能带来数个百分点的输出误差,这对精度或多路并联供电(需要一致性)很不利。
实战建议:让分压电流 Idiv=Vref/Rbot 至少为 Ibias 的 50~100 倍,通常可把误差压到 1% 内。
10k/100k:Idiv=0.8/10 k≈80μA(充足)
100k/1M:Idiv=0.8/100 k≈8μA(偏小)
3. 噪声与纹波耦合(等效阻抗的影响)
3.1 热噪声(约翰逊噪声)
FB 节点的等效电阻 Req=Rtop∥Rbot。热噪声电压密度:
en=4kTReqB
阻值越大,Req 越大,噪声越高。因此 100k/1M 的本底噪声显著高于 10k/100k。
3.2 开关节点串扰
高阻 FB 节点对来自 SW 节点的寄生电容耦合更敏感(高 Z 节点对注入电流产生更大的电压扰动),表现为输出纹波放大或环路抖动。
缓解手段:
优先降低分压阻值(如用 10k/100k 档)。
Cff 前馈电容并联在 Rtop 上,提供高频降阻与相位补偿。
FB 走线远离 SW 与电感节点;必要时在 FB 节点对地加小电容(形成低通),但要留意环路相位。
4. 轻载效率与静态功耗
分压网络的功耗近似为:
Pdiv≈Rtop+RbotVout2
总阻值越大,静态损耗越低,对超低待机功耗和电池应用有利。
以 Vout=5V 为例:
10k/100k:Rsum=110 k⇒P≈0.227mW
100k/1M:Rsum=1.1 M⇒P≈0.0227mW
权衡点:若系统常处于 μA~mA 级轻载,100k/1M 能显著降低待机损耗;但要确保不会因此引入不可接受的精度与噪声问题。
5. 动态响应与补偿网络
分压阻值会影响环路补偿:
Req 越大,FB 节点与运放输入电容/封装寄生形成的极点频率越低,可能减小相位裕度。
并联在 Rtop 的 Cff 会引入一个零点,常用于改善瞬态。当电阻升高时,为维持相同零点频率,需相应减小 Cff。
fz≈2πRtopCff1
工程要点:从 10k/100k 切换到 100k/1M 时,别忘了重新验算补偿与稳定性(交叉频率、相位裕度、负载阶跃)。
6. 启动、过冲与瞬态一致性
FB 节点时间常数 τ≈(Rtop∥Rbot)⋅Cpar(含芯片输入电容、走线与焊盘寄生)。高阻网络导致 τ 增大,软启动期间可能稍慢地跟随参考,从而改变过冲/欠冲行为;多路输出同时上电时,高阻方案的一致性也更敏感于板上寄生差异。
7. 泄漏电流与板面清洁度(可靠性)
在潮湿、污染或高温环境下,PCB 表面可能出现 几十 MΩ 甚至更低的泄漏路径。当分压阻值达到 100k/1M 等高阻级别时,nA~μA 级泄漏就会带来可观比例的误差和漂移。
实践经验:
高阻方案必须加强防护:阻焊完整、清洗去焊剂残留、FB 区域开窗限制、适当涂覆。
关键产品(医疗、车规、基站)多倾向 中低阻值 以钝化泄漏影响。
8. 选型流程与经验数值
Step 1:确定精度目标与芯片 Ibias
查阅数据手册:FB 偏置电流、推荐分压电阻范围(不少芯片建议 Rbot 10k~100k)。
让 Idiv=Vref/Rbot ≥ 50∼100×Ibias。
Step 2:算功耗预算
轻载场景下,分压损耗不应主导待机功耗;如需超低待机,可适度提高阻值,但要重新评估误差与噪声。
Step 3:验证环路与纹波
依据阻值选取/调整 Cff;做负载阶跃、线阶跃与温漂测试。
优化布局布线:FB 走在安静区域、远离 SW/电感;靠近芯片与分压器;必要时加地护线。
Step 4:做环境与老化
温度、湿度、盐雾/粉尘、清洁度评估;检查输出漂移与稳定性。
常用经验:
通用场景:Rbot=10∼47 kΩ,Rtop 按目标比值给出(如 10k/100k)。
超低功耗场景:可提高 3~10 倍,但需同时满足 精度、噪声、环路 的再验证(如 100k/1M 级别仅在充分论证后使用)。
9. 10k/100k 与 100k/1M 的“一图胜千言”式对比
维度 | 10k/100k | 100k/1M | 结论 |
---|---|---|---|
输出误差(FB 偏置) | 小(Rsum 小) | 大(Rsum 大) | 追求精度选低阻 |
本底/耦合噪声 | 低 | 高 | 抗扰度:低阻更好 |
待机功耗 | 略高 | 更低 | 追求极低功耗选高阻 |
环路补偿 | 易稳定,Cff 宽容 | 需仔细调 Cff 与布局 | 高阻需重做环路验证 |
环境可靠性 | 不易受泄漏影响 | 对潮湿/污染敏感 | 工业/车规更偏低阻 |
量产一致性 | 好 | 易受寄生差异影响 | 低阻一致性更好 |
10. 结论与建议
同样的比值并不等价。10k/100k 与 100k/1M 在误差、噪声、稳定性、功耗上表现差异明显。
精度/抗扰/一致性优先:选 10k/100k 等中低阻方案,并配合合理的 Cff 与良好布局。
极致待机功耗优先:可评估 100k/1M 高阻方案,但必须核查 FB 偏置误差、噪声耦合、环路稳定、环境泄漏 等隐患。
通用经验:让分压电流至少为 FB 偏置电流的 50~100 倍;在高阻方案中务必做完整的实验验证与环境测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