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深入解析共集、共基、共射放大器的奥秘
2025-08-04 14:08:23
晨欣小编
一、三极管基本结构与工作区域
1.1 三极管结构
三极管包括三个区域:发射极(E)、基极(B)、集电极(C)。根据排列顺序不同,有NPN型和PNP型两种类型。本文以NPN型为例。
1.2 工作区域划分
三极管有四个工作区域:
截止区:B-E结反偏,C-B结反偏
放大区:B-E结正偏,C-B结反偏(放大器工作区)
饱和区:B-E、C-B结都正偏
反向放大区:B-E结反偏,C-B结正偏(少见)
二、共射放大器(Common Emitter)
2.1 电路结构
发射极接地,输入信号加在基极,输出从集电极取出。
mathematica复制编辑输入 → 基极(B) 共用 → 发射极(E) 输出 ← 集电极(C)
2.2 工作原理
输入信号使B-E结电压变化,从而引起基极电流(Ib)变化。由于β倍的放大作用,集电极电流(Ic)发生放大,流过集电极电阻产生电压变化,得到反相信号输出。
2.3 电路特性
项目 | 描述 |
---|---|
电压增益 | 高(几十倍以上) |
电流增益 | 高(约为三极管β) |
输入阻抗 | 中等(几千欧) |
输出阻抗 | 中等 |
相位关系 | 反相(180°相位差) |
适用场景 | 电压放大、音频放大、通用放大 |
✅ 优点:增益高,适合信号放大
❌ 缺点:相位反转、噪声相对较大
三、共基放大器(Common Base)
3.1 电路结构
基极接地(或接电源参考电压),输入信号从发射极进入,输出从集电极取出。
mathematica复制编辑输入 → 发射极(E) 共用 → 基极(B) 输出 ← 集电极(C)
3.2 工作原理
输入信号调节发射极电流(Ie),由于Ic ≈ Ie(忽略Ib),集电极电流随之变化,输出跟随输入但无相位反转。
3.3 电路特性
项目 | 描述 |
---|---|
电压增益 | 中等偏高 |
电流增益 | ≈ 1(接近无电流放大) |
输入阻抗 | 极低(几十欧) |
输出阻抗 | 高(几千欧以上) |
相位关系 | 同相 |
适用场景 | 高频电路、阻抗匹配、电流源 |
✅ 优点:高频响应好,稳定性高
❌ 缺点:输入阻抗低,不适合电压信号输入
四、共集放大器(Common Collector / 射极跟随器)
4.1 电路结构
集电极接Vcc(或高电位),输入信号从基极进入,输出从发射极取出。
mathematica复制编辑输入 → 基极(B) 共用 → 集电极(C) 输出 ← 发射极(E)
4.2 工作原理
输入信号调节基极电压,发射极电压紧跟基极电压(相差约0.7V),电流由外部负载决定,因此形成“电流放大”效果。
4.3 电路特性
项目 | 描述 |
---|---|
电压增益 | ≈ 1(略小于1) |
电流增益 | 高(约为β) |
输入阻抗 | 高(几十kΩ以上) |
输出阻抗 | 低(适合驱动低阻负载) |
相位关系 | 同相 |
适用场景 | 缓冲器、阻抗匹配、末级驱动 |
✅ 优点:输入阻抗高,输出阻抗低,适合电压跟随器
❌ 缺点:无电压增益,不能用于电压放大
五、三者对比总结
参数/类型 | 共射放大器 | 共基放大器 | 共集放大器 |
---|---|---|---|
电压增益 | 高 | 中 | ≈1 |
电流增益 | 高(≈β) | ≈1 | 高(≈β) |
输入阻抗 | 中(几kΩ) | 低(几十Ω) | 高(几十kΩ) |
输出阻抗 | 中 | 高 | 低 |
相位关系 | 反相 | 同相 | 同相 |
适用场景 | 通用放大 | 高频应用 | 缓冲器驱动 |
六、典型应用分析
6.1 共射放大器在音频放大中的应用
用于麦克风前置放大、电吉他放大器,适合中低频信号放大。
6.2 共基放大器在射频电路中的作用
广泛用于射频前端、低噪声放大器中,适合高频信号的稳定放大。
6.3 共集放大器作为缓冲器的优势
用于信号隔离、阻抗变换、电源接口保护等电路中。
七、结语
共集、共基、共射三种放大器虽构成简单,但其电路特性千差万别,是构建复杂模拟电路的核心基础。掌握其原理,不仅是学习电子电路的关键一步,也为后续的放大器设计、滤波器、混频器、调制器等更复杂电路打下坚实基础。工程实践中,应根据具体需求选用合适的接法,发挥各自优势,才能实现高效、稳定的信号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