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剖析 DC - DC 电路 SW 节点铺铜面积大小的利弊
2025-08-05 10:01:08
晨欣小编
一、SW 节点的定义与作用
在 Buck、Boost、Buck-Boost 等 DC-DC 拓扑结构中,SW 节点通常是功率 MOS 管的连接点,也是电感、电容、MOSFET 之间的能量交互枢纽。该节点承受高频、高 dv/dt 的电压变化,并且具有大电流路径,是整个电路中干扰最强、变化最剧烈的部分之一。
SW 节点电气特性:
高频切换:频率从几十 kHz 到几 MHz;
高电压摆幅:输入电压与地之间切换;
大电流流动:数安培甚至十几安培;
寄生电容对 EMI 有明显影响。
二、SW 节点铺铜面积大的优势
1. 有利于电流承载能力
铺铜面积增大,相当于降低了走线阻抗,可有效减少功率损耗,提高系统效率,尤其在大电流应用场景中更为明显。
2. 提升散热性能
较大的铜箔面积可帮助 MOSFET 和电感等元器件更好地导出热量,从而降低器件温升,提升系统稳定性。
3. 降低开关损耗中的局部电阻压降
较大的铺铜可以减少器件引脚之间的电压跌落,减小导通损耗,特别适用于同步整流结构。
三、SW 节点铺铜面积过大的隐患
虽然大面积铺铜在电气和热设计上具有优势,但在高频开关节点,铺铜面积过大会带来一系列问题:
1. 增强的 EMI 辐射源
SW 节点是一个典型的高 dv/dt 辐射源。铜箔面积越大,相当于辐射天线面积越大,更容易耦合到周围信号线上,引发 EMI 问题。
解析:
铺铜面积大 → 辐射面大;
高频切换信号 + 大面积铜 → 空间电磁波强;
容易产生共模干扰或耦合至输入、输出端口。
2. 寄生电容增大,影响开关速度
大面积铜箔会导致 SW 节点与地之间的寄生电容增加,从而:
降低开关边缘速度;
增加开关损耗;
引起高频振铃(ringing);
甚至影响 MOSFET 的驱动稳定性。
3. 降低系统可靠性与可控性
大铜箔不易控制回路阻抗,容易形成电源回路“天线效应”,影响调试与产品一致性。
四、铺铜面积优化的设计原则
1. 合理控制 SW 区域大小
推荐做法:
采用局部铺铜方式,仅覆盖关键路径;
SW 节点面积不应过大,优先考虑电流密度与辐射的平衡;
适度缩小区域,有效降低辐射源面积。
举例:
若 SW 节点连接 MOSFET 和电感,应尽可能缩短连接长度、减少回路面积,并避免铺铜延伸到非关键区域。
2. 远离敏感信号线
敏感模拟信号(如 FB、COMP、EN 等)应远离 SW 节点铺铜区域,避免噪声耦合。布局中保持隔离、并做屏蔽设计尤为关键。
3. 增设磁珠或 RC 滤波器
如果 SW 节点信号延伸范围无法缩小,可考虑增加 EMI 滤波器,控制高频干扰的传导路径。
五、结合实际案例对比分析
案例1:铺铜面积过大导致 EMI 超标
某客户在 Buck 转换器设计中,SW 节点连接 MOSFET、电感、电容均采用大面积铜铺设,初期测试发现 EMI 远场辐射严重超标。
解决方式:
缩小 SW 铺铜区域;
引入地层屏蔽;
控制回路面积;
EMI 成功达标。
案例2:铺铜过小导致发热严重
另一项目中,为抑制辐射,将 SW 节点铜箔面积设计过小,结果在满载输出时,MOSFET 区域过热,电源出现过温保护。
解决方式:
适度增加铺铜,配合热通孔导热;
实现热/EMI 的最佳权衡。
六、布线建议与业界标准参考
设计要点
建议数值范围或注意事项
SW 铺铜最大面积 | 一般不超过 1~2cm²(依应用频率/电流调整) |
铺铜形状 | 优先采用紧凑规则区域,避免长条状延伸 |
多层板建议 | SW 层下不走其他信号层,或添加 GND 层屏蔽 |
EMC 对策 | 引入 RC Snubber、磁珠滤波、优化回路面积 |
SW 到电感距离 | 尽量短、走线粗、无多余弯折 |
七、总结:如何在利与弊之间找到平衡?
SW 节点铺铜面积的设计,不应片面追求“越大越好”或“越小越好”,而应基于实际系统特性,做出综合权衡。
维度
面积大优势
面积大风险
电气性能 | 低阻抗、低压降 | 高寄生电容 |
热设计 | 好散热 | 易形成热点 |
EMI 抑制 | 不利,天线效应增强 | 易干扰模拟信号 |
工程可控性 | 有利于大电流 | 不利于一致性调试 |
建议工程师依据功率等级、工作频率、散热要求、EMI 等级综合优化布局,配合滤波、电磁屏蔽与热设计手段,共同实现高性能电源设计。
八、结语
SW 节点的铺铜设计是 DC-DC 电路布局中的关键环节,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、效率与合规性。通过科学分析铺铜面积的利与弊,结合实际项目需求进行权衡与优化,才能设计出既可靠又符合 EMC 要求的电源产品。
工程设计,从来不是黑白分明,而是在灰度中寻找最优解。